查看原文
其他

军事制度的难点2——兵从哪里来?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4-01-04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
军事制度的另一个难点是:兵从哪里来?也就是兵源问题。

 

在文明早期,这个问题不算突出。部族或者部落之间的冲突,和后世的乡村械斗差不多,除了老弱病残,全体男丁都要参战。这种部族兵制,后世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仍然使用,比如满清的八旗制度,就是所有满洲男丁都参战——全民皆兵。

 

显然,这种部族兵制只适用于文明早期或比较简单的社会。一方面,这种社会中甚至还没有出现成熟的农业,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或者游牧,不需要专门有人去耕种,所以才可能全民皆兵。到了农业社会,这种兵制就不行了。就算打仗,也要留下一部分人耕种,否则大家都没饭吃。

 

另一方面,对这种简单社会来说,打仗和生产差不多是同一码事——打仗才有战利品。通过战争掠夺到财富,是他们主要的“生产”方式。所以,就没必要专门留出一部分人去生产了,大家都去战场上“创造财富”吧。

 

进入农业社会以后,就出现了兵民分工,有人专门负责打仗,有人专门负责耕种。一般来说,负责打仗的人地位比较高,就是所谓贵族或骑士;负责耕种的人地位比较低,中国古代称为黔首——没资格戴帽子只好露出黑头发的人。

 

到了战国时期,国际竞争空前惨烈,战争一场接着一场。各国都进入总体战、整体战,国家的组织形式飞速发展。这就出现了征兵制,乃至全民征兵制。全国符合规定的适龄男子按照服役期轮流去当兵。在局部,妇女也曾经上阵打仗。

 

征兵制也是现代世界各国的主要兵制。典型之一是韩国,韩国人即使是职业运动员,到了服役年龄,也要参军入伍。我国情况和韩国不一样。我国人口较多,没必要都去当兵——部队也要不了那么多人,但“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”,这一点是共同的。

 


征兵制有一个突出优点,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很强。征兵制下的军队,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,士兵保家卫国的意识很强。而且,因为是子弟兵、自己人,征兵制下的国家,往往给军队提供很好的上升通道。参军入伍成为个人奋斗的好途径。

 

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秦国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军功制。战场上杀了敌,凭敌人的脑袋就能立功,得到爵位,步步高升。“首级”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——根据斩获的脑袋数量评定功劳的级别。因此,秦军作战非常勇敢,被称为“虎狼之师”。关东各国望风披靡。

 

想想这个恐怖的场景:一场大战之后,秦军士兵笑嘻嘻地分别提着自己斩获的敌方人头去报功……

 

秦军战斗力强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:秦末天下大乱时,秦军主力部队都在四方边境,中央空虚。起义军很快打到首都咸阳附近。秦二世一时手中无兵。情急之下,宣布大赦天下,然后把修建秦始皇陵墓的70万罪犯临时拼凑成一支军队,交给大将章邯指挥。

 

这支临时拼凑组成的军队,战斗力居然远远强于来势汹汹的起义军,一战而胜之,然后章邯带着这支军队对各地农民起义军追着打。陈胜不久败亡,项羽的叔父项梁也被章邯打败。章邯从关中一直打到河北巨鹿,才被神勇的项羽击败。

 

这支秦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,也可以看出“子弟兵”的一个弱点:离家乡越远,“子弟兵”的战斗意志越弱。当不再是保家卫国时,他们就不知道为何而战,也就不那么奋勇杀敌了。

 

秦朝短命而亡,这个问题还没充分暴露——其实也了暴露一部分。陈胜吴广之所以揭竿而起,就是因为他们被命令去遥远的渔阳(今天的北京附近)服役。这对他们来说,是纯粹的负担,没有什么“保家卫国”的自豪感。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很低,怨气当然很大,再加上“失期当斩”,可不就造反了么。

 

到了汉朝,重建统一大国以后,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。虽然汉朝延续了秦的征兵制,但军队战斗力远远不如秦朝。汉高祖亲征匈奴,险些被人抓了俘虏——白马之围。到了汉武帝,大量对外用兵时就发现,以全天下之大,征兵之难,比秦国只是个诸侯国时都要大,以至于不得不强行征发赘婿、商人、“恶少”等“弱势群体”入伍。

 

到了东汉时,征兵制已经名存实亡。职业军人成为主流。

 


职业军人分为两类:世兵制和募兵制。世兵制就是某户人家世代当兵,父死子继。当兵打仗成为他们家的家传职业。募兵制则是出钱招募人来当兵打仗。

 

这两种兵制成为汉以后中国的主流兵制。战国秦汉的那种征兵制,很少再实行了。这其中的原因,除了前面说的“天下太大”以外,还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,那就是朝廷没钱。

 

征兵制意味着,国家保持一支常备军,不管是否打仗,都有人数相对固定的一支军队。在打仗时,这当然很有必要。可如果不打仗,是否还要保留这么一支常备军呢?

 

重要的是,这可不是个皇帝、朝廷愿不愿意的问题,这是一个严峻的财政问题。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。相比工业社会,农业社会的剩余产出要低得多。农民耕种,能养活自己和家人,就已经不易;再挤出一些剩余粮食来养活皇帝和各级官员,就已经非常费力了。

 

很多人以为,中国古代王朝是“专制国家”,所以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其实不然。农业社会剩余不多这个事实,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皇帝们的权力。没钱,你能干什么?

 

事实上,中国古代王朝,除了极少数时期以外,一直都是紧绷绷的“吃饭财政”——财政收入能给官员发工资,就不错了。大项目差不多只有皇宫、皇帝陵墓等少数几个。更多更大的项目,谁也做不到。隋炀帝搞个大运河,就搅闹得天下不安就此亡国。

 

养活军队当然也是大开支。由于农业社会整体剩余就那么多,所以,除了战国时期各国“大拼命”,不得不竭尽全力扩军备战以外,历朝历代的主流是尽量压缩军队。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以后,很快就大规模裁军。

 

世兵制、募兵制就是替代征兵制的办法。这两种替代办法,对财政的压力,比征兵制小得多。

 

各朝各代有所差异,但大体来说,世兵制就是从人口中划出一部分来,专门当兵。他们不用像农民那样缴税,也有其他的特殊待遇,但同时也不能“想干就干,不想干就不干”,而是必须老老实实当兵。宋朝为了防止士兵逃亡,给他们脸上刺字。大将狄青,从小兵做到大将,但脸上的刺字去不掉。文官经常因此嘲笑他。

 


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一种世兵制。士兵不但专门当兵,还耕种养活自己。这正是为了适应大战乱以后“千里荒墟无人烟”的情况。朱元璋也采用世兵制,建立“军籍”——军人家庭有专门的户口本。这些职业军人平时种地,战时打仗。这样一来,军队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,就不大了。

 

对自己的这个制度设计,朱元璋很得意,说如此一来,国家再也不愁没钱养兵了。只须坚持这个制度不动摇,大明朝即高枕无忧矣。

 

这当然是不可能的。什么制度也不可能“万年无忧”。世兵制的缺陷是明摆着的:军队的战斗力会很快下降。

 

世代当兵,父死子继,这就成了“兵油子”。而且一帮人几代厮混在一起,也就别提什么军队的纪律了。大家都是过日子而已。加之“军籍”被特殊划分出来,和社会其他人界限分明,不能参加科举等等,时间一长,这些“军籍”不可能士气高涨,而只能自轻自贱,因为他们确实和奴隶差不多啊。

 

到了中后期,明朝的世兵制已经没什么用了。朝廷打仗,指望不上这些人。军队制度,就转向了募兵制。

 

戚继光组建的“戚家军”就是募兵制的产物。后来曾国藩组建的湘军,也是花钱招募士兵而成。

 

当然,戚家军和湘军是募兵制打造出来的比较好的军队。这主要是他们的主帅水平很高,且忠于朝廷。如果没有这些条件,募兵制往往弊大于利。

 

一方面,士兵真正忠于的,是给他发军饷的人。如果朝廷给他们发军饷,他们还知道有朝廷,如果“大帅”给他们发军饷,他们往往就“不知有朝廷,只知有大帅”了。军队就成了私人武装。这就成了国家的隐患和内忧。

 

另一方面,募兵制招来的士兵,既不是为了保家卫国,也不是为了世代当兵,而就是为钱而打仗。既然是为钱而打仗,死在战场上就太不划算了——死人可没法花钱。所以,募兵制军队,往往只能打顺风仗,一旦处于逆势,就溃散得很快。换句话说,这种军队很难打硬仗。

 

所以,戚继光和曾国藩都高度重视对军队的教育,花大力气培养士兵的战斗精神,并用同乡、同族等办法约束牵制士兵。可见,他们其实也知道,没有钱招不来兵,但仅仅靠钱,也是远远不够的。

 


从近代到现代,中国兵制演变的总趋势是从募兵制转向征兵制。这是和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转变相一致的。在突破了农业社会财政紧张的情况下,兵民一体、保家卫国的征兵制,显然是更适合的制度。

 

那么,怎么评价秦汉以后中国长期的世兵制、募兵制呢?这是不是一种制度的退化呢?

 

实际上,这其中包含一条重要的理解中国历史的线索。那就是,严格财政约束下的制度建设。

 

前面说了,农业社会固有的特点是财政紧张,长期的“吃饭财政”,所以,国家没有多少余力来折腾。那种认为中国古代王朝是“大政府”的观念,大错特错了。中国古代一定是小政府。

 

这种小政府的主要表现之一,就是在耗费巨大的军事上很保守很内敛。世兵制、募兵制主观上是因为朝廷没钱,但客观上也造成一种难得的效果:和平时期,军队对民间社会的干扰最小化。

 

这也是造成中国“文治”传统的一个内在原因。

 

把这个传统进一步解释一下,那就是,因为财政的硬约束,通过两三千年的试错,文治是中国找到的一条统治成本最小化的治国方式。这种治国方式,反对穷兵黩武;很少对外侵略;整个社会的“武力值”不高;财富的来源主要是生产,而不是掠夺;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,本质上是和谐共存的,而非强制和剥夺。

 

可惜,到了近代,由于遭遇到大规模外来入侵,这种其实很不错的治国方式,弊端来个大暴露。猝然之间反应不过来,以至于国家陷入了百年被动。

 

不过,这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情况。常态迟早会恢复——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已经恢复了。现在,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,不再像农业社会那样剩余很少。工业化的生产能力之下,我们完全有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,同时也不过分干扰民间社会。

 

我们也确实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,但中国永远也不会成为军国主义国家。好战的军国主义和中国气质格格不入。从骨子里的爱好和平,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。


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。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军事制度的难点1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6:从总督巡抚到军阀混战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5:两级还是三级?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4:怎么安排皇上的兄弟们?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3——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2

人类政治的各种左右为难1

新一轮的思想解放

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

原子弹确实有用

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

看更多精彩文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